婚调技巧

    家庭教育“微课堂”:孩子“爱打小报告”,我该怎么管?

    发布时间:2024年12月24日下午4:22   

    问:

    放学回家,女儿高兴地说:“今天老师表扬我了。”

    我问为什么表扬她,女儿说:“老师有事要出去一下,走之前嘱咐大家不要闹。可老师刚走,就有同学闹起来,教室里乱哄哄的。老师回来后,我悄悄把情况报告给老师,老师就表扬我了。”

    我一听特别着急,如果班上同学知道是我女儿告的状,肯定会责怪她的。

    但是看到女儿高兴的样子,我又有点犹豫:表扬她吧,担心她从此养成习惯,成为“爱打小报告”的人,不受同学待见;批评她吧,又担心模糊了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,让她分不清是非曲直、黑白好坏。

    请问,我该怎么办?

    要想妥善处理好孩子告状的问题,先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爱告状。
  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·科尔伯格曾讲过一个涉及告状的两难故事:
    乔的爸爸许诺说,如果乔挣够了50美元,便可以拿这笔钱去参加野营活动。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,让乔把挣得的50美元都交给他。乔撒谎说,他只挣了10美元,于是交给爸爸10美元,拿着另外的40美元去参加了野营活动。参加野营活动之前,乔把向爸爸撒谎的事告诉了弟弟。
    那么,问题来了,弟弟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吗?  如果你是乔的弟弟,你会怎么做?
    真相是,绝大多数4~12岁的孩子都选择了告状。
    原因是: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带一种属性,学术上称为“向师性”。他们习惯于服从个人权威,服从老师和父母,强调遵循规范、执行命令、履行职责。在他们眼里,只要导致大人生气的,都是坏的,要告发的。爸爸知道了哥哥的事会生气吗?会,那哥哥肯定做错了,告!
    明白了这一点,家长就不必为孩子爱告状而过分担忧。爱告状,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。
    既然爱告状是儿童的天性,那家长是不是可以撒手不管了呢?非也。孩子告状的原因通常有三类,有些类型的告状要鼓励,有些类型的告状要批评。

    1.自卫型告状

    “老师,小明揪我辫子。”“爸爸,今天小强打我。”“老师,他把我文具盒搞坏了。”……

    2.正义型告状

    很多孩子规则意识很强,当他看到有孩子违犯规则时,就会告状:“老师,小花上课吃零食。”“爸爸,小强偷家里的钱去打游戏。”……

    3.陷害型告状

    有的孩子告状,是为了陷害别人或谋取不正当利益。比如,有些孩子为了邀功,天天盯着班上的同学,一有风吹草动,就找老师告状。

    对这三种类型的告状,家长要区别对待。
    对自卫型告状,家长要先蹲下来倾听,再坐下来沟通,后站起来处理。
    首先要“共情”孩子的感受,鼓励他说出更多的真相,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。如果是鸡毛蒜皮的事,安慰他一下就好。如果事情比较严重,可以引导他理性分析,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。如果涉及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,家长则必须出面找学校或对方家长共同处理。
    对正义型告状,家长要把握的原则是“谴责违规行为,但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既不表扬也不批评”。
    可以这样说:“小花上课吃零食确实不对,我很高兴你没有这样做。”而不是横眉冷对:“怎么小小年纪就会告状?”更不是鼓励怂恿:“班里居然有这事,你要报告给老师!”对孩子而言,他寻求的只是正义本身,当违规行为受到了谴责,他维护正义的愿望也就实现了。
    对陷害型告状,则要旗帜鲜明地予以纠正。
    麻烦的是,有时仅仅根据孩子的行为难以推断他的告状动机。比如,向老师检举违反纪律的同学,单纯的孩子是为了维护纪律,而世故的孩子则可能为了向老师邀功或伺机报复。
    究竟属于哪一类,需要结合孩子的性格以及一贯的行为表现来判断,既不要轻易挫伤他维护正义的积极性,也不要助长他“拍马屁”和“锱铢必较”的不良作风和狭隘心理。

    来源:现代家长微平台

    转自:南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

    全站搜索

    联系我们

    • 妇儿维权:12338
    • 专家服务:0771-5527143
    • 心理热线:07715883062
    • 桂姐姐说:150077132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