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
日常生活中,这样的孩子特别多:一玩起来就忘了时间,任凭家长怎么催促都不肯回家;做事没计划、磨蹭,分不清轻重缓急;不守时不守约……其实,孩子的这些表现都与缺乏时间观念有直接关系。
孩子缺乏时间观念
会引发很多常见的育儿难题
平时带孩子出去玩,尤其是到游乐场或公园等孩子比较喜欢的地方,到了中午或傍晚该吃饭的时候,都会遇到相似的情景:家长叫孩子回家,孩子却要继续玩,要么不理睬家长,要么哭闹甚至撒泼打滚。
妈妈只好继续等,但孩子又玩了半天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,妈妈等不及了,便强行拉孩子走,一边拖拽一边怒吼:“都12点多了,我得回家做饭,爸爸一会儿吃了饭还得去上班,你吃了饭也得睡午觉,咋一点儿时间观念都没有呢?”可任凭她如何讲道理,孩子就是不配合,哭喊着拼命往后缩,引来众人围观、议论。
一位奶奶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小男孩说:“我孙子也是这样,玩起来就没个点儿,下午还有钢琴课呢!”
一位宝妈也说:“就是啊,说好的时间孩子就是不遵守,我女儿也经常这样。”
类似的情况,表面上看是孩子贪玩,实际上则是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,也不知道要遵守跟家长的约定,更不知道做事要分轻重缓急,日常生活习惯混乱,导致家长对孩子管教遇阻。
另外,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还会做事磨蹭,让家长头疼。现如今生活节奏快,尤其在城市,家长要上班,孩子要上幼儿园,早上起来后简直兵荒马乱。但这种紧迫感往往只是家长有,因为他们脑海里有个“无形的钟表”,时刻都能意识到时间在流逝,时间不够用,再不抓紧要迟到了。但很多孩子脑海里没有这个“无形的钟表”,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,因而不知道着急,总是不慌不忙,甚至磨磨蹭蹭。
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还会导致做事无计划,不会安排时间,更不懂珍惜时间。这样一来,孩子做事会很随机,想到啥干啥,或者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干扰,忽略重要的事情。比如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,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精力容易分散,一会儿跟这个同学聊几句,一会儿看看那个同学做的是什么,结果一节课很快过去了,他的手工却没有做完。
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。比如到了该做某件事的时间,孩子却不着急,不做,家长得管吧?一个管,一个被管,孩子如果不服管,家长就难免发脾气,亲子矛盾便一触即发。反之,若孩子有了时间观念,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,家长不用催促,自然就避免了矛盾。
如果深究就会发现,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不仅对当下有影响,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很不利。比如有的年轻人时间观念淡薄,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,任由时间白白流逝;缺乏自律,晚睡晚起,黑白颠倒;不守时不守约,觉得早到一会儿晚到一会儿无所谓……这肯定都不利于他们的事业发展。而追根溯源,他们的放纵与散漫,都跟童年期没有好好培养时间观念有关。
因此,家长有必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,加强孩子对时间的重视与关注,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时间、珍惜时间。
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
应从何处入手?
想办法将无形的时间变成可视可感的“有形时间”
孩子缺乏时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,是感知不到时间。
《儿童保健学》中对孩子的时间知觉是这样描述的:“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落后于空间知觉。因时间无法直接感知,儿童需借助直接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物来认识时间。”
所以,这就需要家长想办法,将孩子不容易感知的无形时间,变成可视可感的“有形时间”。比如教孩子认识钟表,通过钟表上的数字变化或指针的移动,引导孩子理解时间,感知时间的流逝。也可以用沙漏,或让孩子观察太阳的升起、落下,以及阳光强弱的变化,来感知时间的流逝。
另外,还要引导孩子感知时长。有时我们对孩子说“再玩10分钟”,可对孩子来说,10分钟有多长,他不知道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帮助孩子理解分钟、小时等时间概念,并让他们感知1分钟、10分钟、1小时等有多长。
比如过马路时,可通过让孩子观察红绿灯来体会时间的流逝与时长。一般路口的红绿灯会有一个固定的变换时间,短的几十秒,长的可能1分多钟,很多红绿灯还有10秒钟倒计时,特别有利于孩子体会时间的流逝,感受1秒钟、1分钟有多长。
另外,看动画片时,也是让孩子感受时长的好机会,因为播放1集动画片的时长大约半小时。
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节点,也应向孩子灌输。这里所说的时间节点,是指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,往往都是约定俗成、大家共同遵守的,比如:一日三餐的大致时间,睡觉、起床的时间,幼儿园上学、放学的时间等。这些重要时间节点都应让孩子认知并遵守,这样孩子的潜意识里才能形成正常的生活节奏,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,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才不会赖在游乐园里不肯走。
将孩子每天必做的重要事项定时
孩子每天的生活其实是有规律的,主要的事情也就那么几项,而且时间基本是固定的。家长可帮孩子将这些事情定时,比如做一张时间表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,或者定闹铃提醒,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事要做、什么时间做。通过这种对时间的量化管理,很容易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,增强孩子的时间意识,让孩子做事自觉,生活自律。
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一个专属于孩子的“时间钟表”,将一天的某些时间点与孩子要做的具体事项结合起来。
比如,在钟表上7点的刻度画上穿衣服的图案,表示这是起床时间;8点的刻度画上面包,表示这是吃饭的时间……依此类推,孩子要做的事都可以体现在这个“时间钟表”上,孩子只要看看这个钟表,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。
对孩子做一些统筹安排时间的训练
孩子稍微大一些,理解了时间,有了一定的时间观念,可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统筹安排时间的训练。比如拿出周末的一天或半天时间,先跟孩子说说这段时间有几件事要做,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安排,先做什么,再做什么,每件事情安排多长时间来做。这种训练能让孩子对做事的时长、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有更深刻的体会。
限时,一次只做一件事
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,这也是造成孩子时间观念不强的原因。因此,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力。能限时完成的话,最好限定一个时间。
比如晚上刷牙洗漱,有时孩子能磨蹭十几分钟,边做边玩。我就给我的两个孩子规定,刷牙洗漱时要专心,不做其他无关的事,并限时5分钟。建议设定的时间稍微宽松点儿,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完成,甚至能提前完成。
而当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一件事,要提出表扬,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,促使孩子下一次更注意掌控时间。这样长期训练,会让孩子更敏锐地把握时间长短,进而增强时间观念。
家长不轻易妥协、改变约定的时间
家长跟孩子约定时间以后,比如看完一集动画片就关电视、约定玩到6点钟就回家,一定要坚持约定,一到点儿就严格执行约定,哪怕孩子央求、哭闹、撒泼都不要妥协,以免让孩子产生他可以随意不遵守约定的错误认识。只有家长坚决地按约定行事,孩子才会慢慢养成遵守约定的好习惯。
我每次带孩子出去玩,会事先约定玩多长时间,时间一到必须走。我会设好闹铃,告诉孩子闹铃一响就要结束玩耍。
我会很郑重地对孩子说:“只有你遵守约定,我才能信任你,才会在你跟我提出别的要求时答应你。”让孩子明白遵守约定、讲诚信,对自己大有益处,反之则大有害处。
和孩子玩“跟时间赛跑”游戏
我还经常跟孩子玩一种游戏,我称之为“跟时间赛跑”。有时是两个人做同一件事,看谁做得又快又好;有时是追赶时间,比如赶火车、赶电影开场时间、赶在某个时间到学校,我们一起想办法,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,就像是与钟表的指针赛跑一样。
这样的游戏很好玩、很刺激,能真实地让孩子感受到时间在飞快流逝,懂得时间有多么宝贵、多么值得珍惜。而且,这种游戏,能完美替代催促,既达到了赶时间的目的,又能增进亲子关系,避免亲子矛盾。
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,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都是有好处的。对大人而言,孩子时间观念强,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,说话算话守时守信,大人省心省力,能避免很多亲子矛盾。对孩子而言,他时间观念强,懂得珍惜时间,懂得合理管理和掌控自己的时间,就能及早养成惜时、守时、自律以及做事高效有计划的好习惯,并从中受益无穷。
转载:现代家长微平台